11月10日,汉仪字库与联合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、腾讯搜狗输入法,共同发起“汉字守护计划”公益行动。该计划将针对姓名、地名、古籍中存在的生僻字,从征集、考证、赋码,到扩容国标、字形设计、推广应用等环节,全程助力“汉字数字化”进程,重焕生僻字在数字时代的功能作用和文化价值。
同时,腾讯搜狗输入法还宣布在行业率先支持超过9万个汉字输入。目前,Windows,Android,iOS等系统及行业应用支持3万左右常用汉字。使用vivo、小米、OPPO手机的搜狗输入法用户,在字体商城下载“汉仪中黑超大字符”字体包,即可实现生僻字输入和显示。
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,其中包含人们不常用的、不熟悉的生僻字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有超过6000万人名以及大量地名、古籍、方言中包含生僻字,而其中多数无法数字化输入和显示。在全新字库扩展支持汉字量的基础上,“汉字守护计划”将通过腾讯搜狗输入法APP新增的“生僻字征集”功能,面向大众征集仍无法打出的生僻字,并由工信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院进行价值及学术考证,经过技术和标准化流程审查后,赋予相应编码并收录国标字库;腾讯搜狗输入法随之完成适配,汉仪字库为新编码汉字设计字形,从而实现用户在电脑、手机等信息系统中输入目标生僻字。
工信部电子技术标准院中文信息研究室主任黄姗姗表示:“这项公益行动是贯彻落实《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》新国标的典范,打通了标准通往用户的渠道,从用户端直接收字,切实解决用户问题。汉字数字化过程复杂,我们期待更多科技企业和社会力量行动起来,打破因生僻字造成的公共服务和数字生活障碍,满足用户高质量的语言文化需求。”
腾讯搜狗输入法项目负责人辜海玻谈及“汉字守护计划”的发起初衷:“汉字是宝贵的文化遗产,资源基础设施不扎实,就会让‘罕用’成为‘不用’,这将导致文化资源流失。输入法在信息交互中责任重大,我们希望通过用户广泛参与,全链条合作伙伴共同努力,让越来越多生僻字有机会现身于数字世界,不仅满足用户当下所需,更让汉字文化在数字文明时代更好地传承下去。”
汉仪字库COO马忆原表示,“‘生僻字不仅有被选为人名、地名的自由,还有被规范化使用、数字化所用的必要。此次参与‘汉字守护计划’,汉仪字库会在字体设计、字库产品开发、汉字信息技术研究等方面,根据用户及市场用字需求,联合腾讯搜狗输入法等多方,解决生僻字的输出显示问题。数字化时代,汉字文化的保护、发扬与传承需要这种重视。”
针对用户只识字形、不知读音的情况,腾讯搜狗输入法最新开发了“生僻字键盘”,通过“拆字”,实现笔画输入、拆分部首的拼音输入,以及部首拼音+笔画的混合输入3种便捷输入。
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于今年7月发布《信息技术 中文编码字符集》强制性国家标准(GB 18030-2022),要求到2023年8月1日,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的产品与系统要支持标准内的87887个汉字。在标准制定过程中,腾讯标准化团队积极参与,并在公司内部开展宣贯,推动标准在产品和服务中落地实施。
【广告】
(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广告,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,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。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)